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百科名片

2024-05-18 14:56

1.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百科名片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2004年10月获批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研究中心是目前国内惟一的以黄河文明与黄河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与咨询机构。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百科名片

2.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介绍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2004年10月获批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以黄河文明与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大型综合性研究与咨询机构。

3.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心简介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依托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人文地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七个博士点,地理学、中国文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通过经济、地理、历史、文学、哲学等优势研究力量的整合,形成了黄河文化的承转与发展、沿黄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黄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特色研究方向。下设四个研究所: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所、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黄河文明研究所、中原文化与民俗研究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5 名,兼职研究人员26 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22名,教授35名,博士学位获得者24名。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为耿明斋教授,本所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在公司与区域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区域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改造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研究进展;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为苗长虹教授,本所融合了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以黄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互动关系及调控研究等方向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黄河文明研究所所长为牛建强教授,本所以“黄河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对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变迁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为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研究提供历史基础;中原文化与民俗研究所所长为高有鹏教授,本所以“黄河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突出中原民俗与文化的研究,其优势在于文化、文学、历史、民俗和哲学等学科的融合。近两年来,本中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被CSSCI和CSCD源期刊收录的论文达120余篇,并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学术专著和编写教材20多部;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其中新获批课题近30项,科研经费共近600万元;2005年,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建教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下中部农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教授承担了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006年,中心新获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规划项目3项;中心获得学术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20余项;邀请国内外专家来中心讲学30余次,中心研究人员应邀外出讲学40余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0余场,其中,中心副主任覃成林教授应邀到中国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讲学;期间,中心外派7名研究人员到国外高校访学;中心主办和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5场次,并获得学术界的好评;另外,本中心的核心期刊为《黄河论坛》,每季度发行一期,面向全国征稿,稿源丰富,内容全面,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经济、区域和民间文艺等内容。近四年来,中心研究员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上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出版著作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65篇,其中SSCI源期刊3篇,CSSCI源期刊225篇,CSCD源期刊35篇;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项,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提交政府报告18份;获学术成果奖励60余项;主办和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9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中心讲学50余次,中心研究员外出讲学80余次,9名研究员到国外高校访学。按规划出版了《中国黄河报告》第一卷、《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大型丛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辑刊(第一、二辑)中心在大力推动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应用服务工作。中心研究人员多次承担国家部门、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市委托项目,并被有关部门采纳并获好评。如,中心还积极参加了河南省“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咨询工作,为我省有关规划的制订和修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得到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采纳;在《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中心研究人员耿明斋教授率先提出了“郑汴一体化”的设想,纂写的《有关“郑汴一体化”若干基本问题的理论与对策研究》,得到河南省副省长张大为的批示和开封市政府的采纳,为“郑汴一体化”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中心受河南省政府的委托,承担了“郑开大道及两侧功能区规划三维景观模拟系统”,获的河南省政府的一直好评;大冶镇政府委托中心做的“大冶镇可持续发展方案设计与对策”,深入分析了大冶镇在依托煤炭资源发展经济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条路径,获得大冶镇政府一致好评并予采纳。另外,中心研究人员还多次接受电视报纸等媒体采访,扩大中心学术的影响力。其中,中心副主任高有鹏教授在2006年春节前提出“保卫春节宣言”,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全国掀起了保卫传统文化的热潮,是年除夕高有鹏教授应邀作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春节特别节目谈“过年”,还应邀在法国巴黎国际广播电台谈“春节的意义”,《光明日报》于1月28日,整版报道了“春节与传统文化”,影响广泛;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凤凰网、中国新闻社、南方都市报、华商报、南方周末、外滩画报等单位主办的“大河之旅﹒环保中国2005黄河万里行”河南分场设在中心。中心还承担了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黄河中下游流域数据中心的建设任务和河南省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中心正在自主开发了黄河流域文献特色数据库,为中心的科研做好保障。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06年修订版)》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紧紧围绕“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制定了“十一五”科研规划,着力打造黄河文明的承传与发展,沿黄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三大特色研究方向,促进文理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产出一批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在“十一五”期间中心重点开展“黄河文明形成与变迁的综合集成研究”、“黄河流域旅游文化及其变迁研究”、“明清以来河南基层社会转型研究”、“河南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黄河沿岸地区文化、农户行为与农区发展研究”、“社会嵌入与黄河流域区域创新模式研究”、“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动力、过程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黄河流域城市群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空间格局演变互动机理研究”和“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并规划出版《中国黄河报告》系列、《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辑刊、《黄河文明形成与发展》和《黄河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丛书、《河南文献丛刊》系列等大型系列丛书。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心简介

4.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组织机构

 中心已初步形成一支以博士、教授为主体的高学历、高职称、知识结构互补、富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研究队伍,现有专职研究人员 15 名,兼职研究人员 22 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1 名,博士生导师 18 名,教授 32 名,博士学位获得者 21 名。主要人员的组成如下:中心人员简介:中心名誉主任: 李学勤 教授 清华大学李国英 高工 黄河水利委员会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陆大道 院士 中国科学院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李小建 教授 河南大学苗长虹 教授 河南大学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按姓氏笔画)孙九林 院士 中国科学院牛建强 教授 河南大学李小建 教授 河南大学李玉江 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李玉洁 教授 河南大学陆大道 院士 中国科学院苗长虹 教授 河南大学侯甬坚 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魏后凯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心行政机构 :中心主任:李小建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心副主任:高有鹏 教授牛建强 教授 博士生导师刘东勋 副教授中心综合服务办公室主任: 郑洪涛 讲师 博士 本研究所依托区域经济学博士点, 耿明斋 教授任所长。现有专职研究人员 5 人,兼职研究人员 7 人,其中有教授 11 人,副教授 1 人,博士生导师 6 人,博士 8 人。本研究所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在 公司与区域发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区域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 、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改革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研究进展 。代表性成果有:《公司地理论》、《河南农村工业发展环境研究》(李小建), 《中西部工业与城市发展》、《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 《 21 世纪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魏后凯)、《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耿明斋)、《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覃成林)、《黄河流域经济》(杨承训)、《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研究 》(李玉江)、《经济地理学》(李小建、覃成林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承担的项目主要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欠发达平原农业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工业化发展模式研究”(重点项目,耿明斋)、“ 区域创新网络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略研究”(李小建)、“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机理与区域经济差异调控对策研究”(覃成林)、“不合理重复建设的防范机制与跨地区产业重制研究”( 魏后凯)、“ 生态位构建理论及其在区域竞争研究中的应用”(高建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 中国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空间网络组成型式及形成机理研究” (李小建)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机理研究” (覃成林)、“ 人力资本时空结构及对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研究”(李玉江) . 黄河文明研究所依托中国古代博士学位点和中国古代史、古代文化史两个硕士学位点, 程民生教授任所长。现有专职研究人员 3 人,兼职研究人员 7 人,其中教授 9 人,副教授 1 人,博士生导师 8 人,博士 8 人。本研究所以“黄河文明的承传与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对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变迁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为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研究提供历史基础。近年来,本所在黄河文明的承传与发展的研究上取得一些突破。代表性成果有:晃福林的《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李玉洁的《先秦史稿》(新华出版社)、程民生、苗书梅、贾玉英等人《宋代研究丛书》(河南大学出版社)、侯甬坚的《朝宗——黄河与中华文化》、杨朝明的《鲁文化史》( 齐鲁书社 )、李振宏的“汉代屯戍生活中的古典人道精神”(《历史研究》)、程遂营的《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先秦社会思想研究”( 晃福林 )、 “中国古代王权和专制主义研究”(李玉洁)、“ 宋代地域文化研究”( 程民生)、“ 宋代地方政治制度研究”、“宋代乡村管理体制研究”( 苗书梅)、“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文化研究”(贾玉英)、 “古代畜牧业生产影响环境变化的实例研究(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 侯甬坚) 、“六经之教与孔子遗说”( 杨朝明)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历代制度和政策因素对西部环境的影响:途径、方式和力度”( 侯甬坚)。 本研究所以中国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博士点及民俗学硕士点为支撑, 高有鹏 教授任所长。现有专职研究人员 3 人,兼职研究人员 4 人。 该研究所以“黄河文化的承传与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突出中原民俗与文化的研究,其优势在于文学、文化、历史、民俗和哲学等学科的融合。 高有鹏 教授对古典神话、民间庙会、现当代文学和现代学术体系的深入研究,将文学、文化的发展与民俗生活密切相联系; 张大新教授将古代戏曲与民俗联系起来透视士人阶层所受民间文化的影响,进而揭示艺术生成的民间社会背景; 张云鹏 教授将美学引入古典文化生活的研究,拓展审美文化的研究空间; 关爱和 教授深入透视近代文化从古典层面向现代状态转型的生成机制; 孙广举教授对文学豫军文化性格的解剖; 金惠敏教授着力透视哲学发展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并引入德国精神的对比对照。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作家的民间文学观问题”(高有鹏)、“ 从古典走向现代”(关爱和)、“隋唐美学史论研究”(张云鹏)、“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与后结构主义批判”( 金惠敏)、“ 中国古代戏曲与民俗文化关系研究”( 张大新 ) ,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和《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 100 多篇论文,并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庙会文化》(高有鹏)、《风中之树》(孙广举)、《盛唐气象——中国美学思想与艺术审美规律》(张云鹏)和《后现代性与辩证解释学》(金惠敏)等著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