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刚性兑付是什么意思

2024-05-10 16:23

1. 打破刚性兑付是什么意思

1、打破刚性兑付是针对金融机构的刚性兑付来说的,刚性兑付是指你投资了一款理财产品,到期后该机构或平台会按合同约定给你返还本金和收益,假如发生任何风险,也会有机构或平台给你兜底,保障你的本金和收益不受损失。2、理财产品到期后,金融机构要按照事先约定的收益率返还本金+利息、这就相当于定期的银行存款了,而且利息还比银行存款高,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3、对于银行来说,如果是银行存款,就要按照银行存款的规则,银行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但是,理财产品不需要按照银行存款的规则来运作,于是,刚性兑付就成了以理财之名,行存款之实,这是一种典型的监管套利刚兑,即是刚性兑付,在我国基本集中在银行保本理财产品、部分信托产品到期后,银行/信托公司必须要给投资者分配本金和收益,当理财计划/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银行/信托公司就不得不进行兜底处理。拓展资料:1、目前刚性兑付的规定并无法律依据,只是行业内一个争取客户的“约定俗成”,尤其在信托行业,刚兑是信托的牌照“标签”之一。2、刚兑是什么意思?刚兑这个概念并不复杂,简单说就是“即便投资亏损,也能保本甚至保收益”。这样的好事,当然为国内投资者所喜欢。长期以来,监管层对刚兑的“事实支持”,主要是从维护金融稳定的目的出发,迁就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投资偏好,防止因为投资亏损引发社会风险。3、目前市场上有哪些常见的刚性兑付呢?一、银行理财产品,无论是保本还是非保本,一般都被默认为刚性兑付。这也是目前风险相对较小,但是存量极为巨大的一块,因为银行理财本身收益率较小,投资的也是比较稳健的资产,因此本身刚兑的压力不大,但是取消刚兑后一旦发生挤兑,挤兑的压力很大。二、保险,带收益的保险产品。由于保监会严格规定了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向投资限额,保险产品刚兑与否,其实问题不大,事实上,随着保险资金进入股票也受到了限制,保险公司目前依然有三亿注册资金等非常多的限制,保险产品的风险依然是相对低的。

打破刚性兑付是什么意思

2. 打破“刚性兑付”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

 
   从长远来看,打破刚性兑付是一件好事,但是前提是监管水平和监管的有效性要跟得上,也就是说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不仅仅是口头说,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中。同时还必须得有机制,可以将保护投资者的行动加快效率,落实在实际的后续工作中。
   1.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并不是不欢迎破除刚性兑付,也愿意按照市场规则承担自己的盈亏。但是作为投资者来说,他仅仅是应该承担市场中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的交易盈亏。其他所有对理财产品造成的损失,应由理财产品的管理员及相关责任方来承担,并不是应该由投资者承担。我们现在理解的破除刚性兑付,其实在逻辑概念上是有一定错误的,认为只要理财产品出现问题,都应该有投资者先行进行承担。后续再慢慢分清责任,再提解决方案。
     
   2.本来按照资管新规的时间安排,应该在2020年年底正式实施,两年过渡期结束。但是为什么监管部门又延长了一年过渡期?其实重要原因在于理财产品管理方的管理风险太大,有可能揭开理财产品的盖子,发现从理财产品设立、底层资产的购买、底层资产的风险识别、底层资产的存续管理,以及后续处理方面都有着严重的管理履职不到位行为。如果贸然实施,可能最后投资者变成了最后风险的承担者。又形成了新的一轮理财产品的出事潮。
   3.我们可以看看目前漩涡中的信托公司的许多出事的信托产品。在其中投资者犯了什么错误吗?没有犯过任何错误,那么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风险管控住了吗?如果仅仅是市场风险,那确实是应该由投资者可以承担。但现在暴露出来的问题基本上都存在于管理人未能有效管理,都存在于底层资产购买时的很多承诺是虚假的,都存在于风险处置措施去是不透明,而且有着内幕操作的嫌疑。
   4.如果所有理财产品都处于阳光下的运行。在募集和营销时候全部遵守规范,信息充分披露。在购买底层资产时履职尽责手续齐全。在产品存续期履职尽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风险发生后及时告知投资人信息充分披露。在处置风险时会同投资人一起进行。我相信此时所最终的结果,投资人也是会承认的,刚兑自然会被破除的。
   5.现在管理人的道德风险以及专业尽职风险其实是非常大的。例如最近著名经济学家胡祖六管理的信托产品发生的纠纷时间就暴露了道德风险。只想管理人挣钱,而投资者不进行分润分利。武汉83吨假黄金事件就暴露了管理人的专业尽职,是远远不够的。这才是造就了如果真的破除刚性兑付,如果真的依法规,但是有可能这些管理人都会被揪出来,首先管理人要破产,要坐牢,要被罚款,要被处罚。
   6.从监管角度出发,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处理理财产品纠纷的流程,以及更公开透明的调查和处理过程,也是在全面破除刚兑之前的一个重要命题。监管,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其实应该取得投资者和理理财产品管理人的共同信任。但是目前监管是理财产品管理人的上级管理机构,会不会为了维护行业整体稳定发展,采取一些不透明的处理措施?最终导致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不信任呢?
   在以上该做的各项工作没有完备之前,如果贸贸然正式打破刚性兑付,导致的结果就是无人敢去购买理财产品。金融机构的美誉度会大降,监管机构的信任度也会下降,整个 社会 的和谐稳定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打破“刚性兑付”才是还金融市场的本源 ,我们的投资人一直是被呵护的,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大家都认为投资就是保本付息的,从不认为有什么风险,最差的结果大不了不要利息,拿回本金就可以了。但是从2013年开始的利率市场之后,慢慢的这种兜底的“刚性兑付”就开始被一个个现实案例打破了,信托、债权、理财产品都是如此。
    在那样一个时代,无论是平台还是投资人都没 有充分认识到投资的风险,所有人都很乐观,投资者都认为我投资你100万,一年后就得给我115万的本息,而平台也是敢于承诺,一个比一个叫得狠,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正规”的平台反而因为给出的收益率不够高失去了竞争力,平台的业务规模反而上不去。而那些胆子大,敢于承诺的平台总是能够获得一众投资者的认可,纷纷将资金投入进来,回到2015年左右的年份,15%的投资收益率不是很轻松的事情嘛,市场随处可见。
    但是这些年大家都看到了太多的平台倒闭 ,网贷将这种敢于承诺的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无论你是什么背景,国企背景也罢,上市公司背景也罢,知名投资机构也罢,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国家清理才会导致这么多平台倒闭。其实如果国家不清理这些平台照样会倒闭,而且会有更多的投资人产生亏损,而且是更大的亏损,最终市场上能够活下来的必然是高利贷中的高利贷的业务模式。用小额的金额房贷,实际利率大得吓人,通过利滚利就可以放大数倍甚至数十倍,最终将你所有的资产都吞进去,甚至将你整个家庭的资产已经父母的资产都会吞进去,最后的结果就是倾家荡产,那么平台也就赚够了。
    刚性兑付本质是还原金融市场的本质 ,能够刚性兑付的只有银行,其他所有的投资都是无法实现刚性兑付的,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是无法做到的,这不是由某个人和机构决定的,而是由金融的本质决定的,银行敢于刚性兑付是因为能够给予的利率很低,即便能够发生巨大的风险,银行也能够承担。
    投资充满了不确定性,你的收益率一定 是来自于另一个主体的成本,你投资某个产品带来的收益率,那么一定是来自于另一个个人或者企业支付的融资成本再加上平台的运营费用以及利润,现在中国的GDP增速都已经放缓到6%了,已经不是过去10%的经济增速了,宏观经济已经如此,你到哪里赚钱这么多的利润来?资金的收益率来自于哪里?
    支付宝的余额宝在2013年推出来的时候收益率高达7 %,而现在已经跌破了2%,这个收益率已经很低了,很多人以为余额宝会颠覆银行,其实并没有,当前的规模大概是1.2万亿,为什么没有实现颠覆银行甚至是取代银行的宏伟壮举?原因还是在于余额宝根本不是一个投资机构,而是一个“渠道”,小散的钱通过支付宝这个渠道聚拢在一起,然后批发给银行,赚取一定的手续费而已,这个根本不是得益于他的投资能力。
    对于这样一个拥有万亿规模的资产 ,谁能保证可以获得7%的固定收益率?如果真有这么厉害的话,马云不用干淘宝了,直接干这个事情就可以了。
    打破刚性兑付是必然的事情,如果不打破, 那么投资人就会将存款搬家,谁的胆子大敢于承诺给得高就给谁,那么最后的结果也必然是越是胆大的骗子越是能够吸纳更多的 资金,但是最后一定会无法维持,因为你这些钱要投资出去的,你到哪里去获取这么高的回报?是做股权投资吗?你能够比专业的私募股权机构厉害吗?还是去做货币基金?货币基金的收益率非常低,你必定是亏损的。
    你的利润来自于哪里?有些人的承诺就是为了你的本金 ,根据就没有想过未来的事情。这个就好比男女谈恋爱一样,那些敢于承诺的人虽然可能更得女生的欢心,但是不靠谱的可能性更大;真正真心想和你共度一身的男人承诺是很谨慎的,他更看重的实现与否。承诺这种事情就是一张嘴的事情,让后就上了,对投资来说也是如此,承诺给你高回报,先把你的本金骗到手再说,压根就没有想过未来还本的事情。
   投资人是需要教育的,不被市场教育一下产生损失总认为你的劝解是挡着他发财呢,打破刚性兑付的意义也在于此,让投资人多个心眼。另外一个意思也是说,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张大眼睛,亏损了也别怨政府,都是成年人了,警示的话都说了一箩筐了。
   1 打破刚兑其实结束过去银行理财兜底的模式,以前买理财给的预设利率,不是实际利率,是有亏损的情况的,但是大多银行都会刚性兑付,但是现在新规以后,已经没什么保本保息产品出现,剩下的旧产品也会逐步被净值型代替。
   2近期有两家银行成立了银行理财子公司,就是让理财产品实现独立专业的运营发展,才过去保本保息走向市场模式。这也意味着我们在配置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也要考虑不同风险基本,常见的定期理财一般是中低风险。当然随着保本型理财不在,存款类产品比如定存产品,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都成了替代品。存款类理财本金保障,利息稳定。
   3 我觉得这也是对国人理财的一种教育,习惯的依赖保本保息,不利于国民的财商教育,现在的小学课本都开始普及基本的金融风险只是,有多少收益,就有多少风险,想要不劳而获,投机暴富的想法不可有。理性看待风险投资,看待理财产品。建立风险意识很重要
   打破“刚性兑付”,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意味着保本型理财产品退市。
   在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以前,银行有保本型理财产品还是很受欢迎的,收益可能比存款好一些,而且本金也十分安全。这对于一些偏爱稳健的投资者来说,是一种非常稳妥的产品。
   “刚性兑付”实际上就是银行兜底,当然,资管新规实施以后,“刚性兑付”也就成为 历史 。银行不再承诺“刚性兑付”,银行所有的保本型理财产品都退出了市场。
   今年年初,有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比较大的亏损,这也使人们第一次意识到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是会亏钱的。虽然有投资者在网络上提出亏损的种种证据,但这也无济于事,“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话确实得时时记住。
     
   
   以前有保本型理财产品,很多人把这个资金往银行一丢,就安安心心地去做别的事情了。现在不一样了,你不懂一点理财,财可能就丢了。所以买理财产品,把一些条款细则了解清楚,这是必须的一种习惯,特别是风险所在,要心中有数
   虽然理财产品没有刚性兑付了,但是接近的替代品还是有的,比如大额存单,比如结构性存款,对于不喜欢风险过大的投资者而言,也还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风险较小的方向的。
   打破刚性兑付,其实是就是降低了银行的金融风险。银行风险降低了,但是投资者则要把眼睛擦得更亮一点。
   意味着理财跟股票和基金一样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意味着原来一直在买理财的人群要开始改变思维,资管新规后出的理财产品是不像以前那样肯定按业绩基准兑付利润,它是有可能会亏本的。事实上我买的平安R2理财产品“182天成长一号”下个月底到期,不要说赚钱,现在的收益率是负的 0.73%,回本是无望了,如果当初选择存款或者买货币基金,起码现在是正收益。
     
   意味着有些可以承受风险的人,估计会把资金从理财产品撤出投向股市和基金,反正都不保本,那还不如自己搏一搏呢?
       
   打破“刚性兑付”成为了最近几年的金融行业监管中的重点。而这一点也正在深刻的影响着咱普通百姓的投资。 从信托到债券,再到银行存款,层层的,刚性兑付正在被层层打破 。
    什么是“刚性兑付”?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 “保本保收益”, 当咱投资信托或者债券,股票,存款等投资理财产品的时候,虽然写着投资有风险,可是最终有风险变成了没风险,本金和收益,都会交到投资者的手里。一点风险都不用承担 。 
     为什么要打破“刚性兑付”?  
   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但是之前,在信托,债券(包括很多地方债和企业债),存款等,普通老百姓是感受不到风险的存在。
   那么,风险到哪儿去了?转嫁了。这部分风险的转嫁有一部分是合同约定的比如地方债务,有地方政府背书或者担保的,而还有一种是隐性的信用担保,比如商业银行的存款。
   所以,很多的地方资金,被地方债平台和亏损的地方商业银行,拖垮了。 甚至形成了,接新账还旧账的恶性循环。这是一种畸形的市场形式。 
    为了,形成正常的市场淘汰机制,让市场真正的发挥作用,就必须打破“刚性兑付” 。
    对大家有啥影响? 
   这就意味着,“买者自负”,需要更加谨慎的选择投资产品,分散投资的风险,采用其他的合法的救济手段和方式。
    远离不懂的金融产品,远离吹爆的金融产品,远离非法集资。 
   自从今年的资管新规实施后,所有保本型理财产品都将退出市场,银行的“刚性兑付”也被打破,意味着将钱交给银行就可以做甩手掌柜的时代结束了!      
   也就是说,今后大家必须要转变理财观念,更要提升自己的风险防范意识。银行理财产品今后无法实现保本保息,说白了就是银行不能保证你的本金安全及固定收益。      
   很明显,银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会在两年的过渡期后完全退出市场,银行不再承担本金亏损的责任,需要投资者自身负责。      
   正是基于此,近年来银行推出来的大额存单和结构性存款等低风险产品备受广大用户青睐,成为较为火爆的投资方式之一,也是保本型理财产品的最佳替代。因为这两者对于本金百分之百安全来说,是有保障的。
   打破刚性兑付,就是告诉你,你买理财产品有风险了,出了事情自己承担风险噢!其实,监管者也有苦衷,你银行存款利息这么低,理财产品如果再是刚兑的话,谁还愿意把钱存银行?肯定都跑去买理财产品了,这样的话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会大幅提高。再说,如果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不打破,那么谁还愿意把钱存银行呢?
     
   你要追求高收入,就要面对高风险,如果你厌恶投资风险,就得拿相对低一些的利息,这会造成部分厌恶风险的投资者将资金回流银行存款。当然现在银行也聪明了,搞了一些结构性存款、智能存款、大额存款来吸引刚性兑付转移下来的投资者。
     
   不过,就算2020年取消了刚性兑付,大家也不要急,只要你购买到R3以下的理财产品,应该是可以保本保息的,因为R3以下的理财产品是投资货币基金、债券之类的低风险品种,总体上的风险也不会太大。反正打破刚性兑付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大家也不必过于在意。银行理财产品R3以下输钱的概率也不会大太。实在不想有风险,那就把钱存银行。
   不请自来。新的资管新规出台后,打破了原有的保本型理财刚性兑付的原则。再加上最近六大行全部批准筹建理财子公司,今后的理财不再有刚性兑付,而是要让投资人自行承担风险,对于各方面还是有影响的。
   对于投资人来说,就需要转变投资观念。原来因为是保本理财,所以无所谓,随便买,反正银行兜底,大爷大妈谁都可以。现在就不同了,去刚对后,如果还想投资理财,必须要学习一定的理财知识,看的懂风险提示函,以及理财产品投资方向等等一些列的基础知识,如果什么都不懂,还像以前一样,两眼一抹黑,随便买,很可能会造成本金的损失。
   对于银行来说,少了一个揽储手段。通过保本理财,银行完成揽储目标问题不大。但是去刚兑后,投资理财产品的人肯定会有所下降。那么银行为了弥补这部分人群的流失,肯定会采用结构性存款等等来弥补这部分缺口。
   任何投资都存在风险,没有既享受利益,又不承担风险的情况。去刚兑其实是对老百姓理财观念的一种转变,让老百姓有一个风险意识,理性看待理财,理性看待风险,这个是一个全 社会 逐步提升的过程,
     
   包商银行债权处置新进展: 5000万元以内保本保息,同业超过50亿,先期兑付7成本金]5000万元-1亿元的同业负债仅兑付本金; 1亿元- 20亿元的同业负债兑付90%本金; 20亿元- 50亿元的同业负债兑付80%本金。。包商银行债权处置新进展: 5000万元以内保本保息,对老百姓而言,超过50万的银行存款,银行破产是没有赔付的,国家正在打破传统的刚性兑付。投资有风险
   通过这个可以看到投资额大于5000万的,基本上没有拿到本金,他在50亿以上的。只拿了70%的本金。    
   投资有风险。哪怕是你的钱存到银行。你要承担风险。我们目前只有保险可以最多给你赔50万。影响就是大家认亏呗。都是自己的选择,

3. 打破“刚性兑付”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

 说了这么多,我感觉就是两句话:1、银行是垄断的,利率市场化不包括银行,银行是保本保息的。2、其它投资都是高风险,不能刚性兑付。不知道这种观点是否是国家高层的意见、是否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利率市场化”的思想一致?
   
   从长远来看,打破刚性兑付是一件好事,但是前提是监管水平和监管的有效性要跟得上,也就是说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不仅仅是口头说,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中。同时还必须得有机制,可以将保护投资者的行动加快效率,落实在实际的后续工作中。
   1.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并不是不欢迎破除刚性兑付,也愿意按照市场规则承担自己的盈亏。但是作为投资者来说,他仅仅是应该承担市场中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的交易盈亏。其他所有对理财产品造成的损失,应由理财产品的管理员及相关责任方来承担,并不是应该由投资者承担。我们现在理解的破除刚性兑付,其实在逻辑概念上是有一定错误的,认为只要理财产品出现问题,都应该有投资者先行进行承担。后续再慢慢分清责任,再提解决方案。
     
   2.本来按照资管新规的时间安排,应该在2020年年底正式实施,两年过渡期结束。但是为什么监管部门又延长了一年过渡期?其实重要原因在于理财产品管理方的管理风险太大,有可能揭开理财产品的盖子,发现从理财产品设立、底层资产的购买、底层资产的风险识别、底层资产的存续管理,以及后续处理方面都有着严重的管理履职不到位行为。如果贸然实施,可能最后投资者变成了最后风险的承担者。又形成了新的一轮理财产品的出事潮。
   3.我们可以看看目前漩涡中的信托公司的许多出事的信托产品。在其中投资者犯了什么错误吗?没有犯过任何错误,那么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风险管控住了吗?如果仅仅是市场风险,那确实是应该由投资者可以承担。但现在暴露出来的问题基本上都存在于管理人未能有效管理,都存在于底层资产购买时的很多承诺是虚假的,都存在于风险处置措施去是不透明,而且有着内幕操作的嫌疑。
   4.如果所有理财产品都处于阳光下的运行。在募集和营销时候全部遵守规范,信息充分披露。在购买底层资产时履职尽责手续齐全。在产品存续期履职尽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风险发生后及时告知投资人信息充分披露。在处置风险时会同投资人一起进行。我相信此时所最终的结果,投资人也是会承认的,刚兑自然会被破除的。
   5.现在管理人的道德风险以及专业尽职风险其实是非常大的。例如最近著名经济学家胡祖六管理的信托产品发生的纠纷时间就暴露了道德风险。只想管理人挣钱,而投资者不进行分润分利。武汉83吨假黄金事件就暴露了管理人的专业尽职,是远远不够的。这才是造就了如果真的破除刚性兑付,如果真的依法规,但是有可能这些管理人都会被揪出来,首先管理人要破产,要坐牢,要被罚款,要被处罚。
   6.从监管角度出发,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处理理财产品纠纷的流程,以及更公开透明的调查和处理过程,也是在全面破除刚兑之前的一个重要命题。监管,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其实应该取得投资者和理理财产品管理人的共同信任。但是目前监管是理财产品管理人的上级管理机构,会不会为了维护行业整体稳定发展,采取一些不透明的处理措施?最终导致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不信任呢?
   在以上该做的各项工作没有完备之前,如果贸贸然正式打破刚性兑付,导致的结果就是无人敢去购买理财产品。金融机构的美誉度会大降,监管机构的信任度也会下降,整个 社会 的和谐稳定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打破“刚性兑付”才是还金融市场的本源 ,我们的投资人一直是被呵护的,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大家都认为投资就是保本付息的,从不认为有什么风险,最差的结果大不了不要利息,拿回本金就可以了。但是从2013年开始的利率市场之后,慢慢的这种兜底的“刚性兑付”就开始被一个个现实案例打破了,信托、债权、理财产品都是如此。
    在那样一个时代,无论是平台还是投资人都没 有充分认识到投资的风险,所有人都很乐观,投资者都认为我投资你100万,一年后就得给我115万的本息,而平台也是敢于承诺,一个比一个叫得狠,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正规”的平台反而因为给出的收益率不够高失去了竞争力,平台的业务规模反而上不去。而那些胆子大,敢于承诺的平台总是能够获得一众投资者的认可,纷纷将资金投入进来,回到2015年左右的年份,15%的投资收益率不是很轻松的事情嘛,市场随处可见。
    但是这些年大家都看到了太多的平台倒闭 ,网贷将这种敢于承诺的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无论你是什么背景,国企背景也罢,上市公司背景也罢,知名投资机构也罢,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国家清理才会导致这么多平台倒闭。其实如果国家不清理这些平台照样会倒闭,而且会有更多的投资人产生亏损,而且是更大的亏损,最终市场上能够活下来的必然是高利贷中的高利贷的业务模式。用小额的金额房贷,实际利率大得吓人,通过利滚利就可以放大数倍甚至数十倍,最终将你所有的资产都吞进去,甚至将你整个家庭的资产已经父母的资产都会吞进去,最后的结果就是倾家荡产,那么平台也就赚够了。
    刚性兑付本质是还原金融市场的本质 ,能够刚性兑付的只有银行,其他所有的投资都是无法实现刚性兑付的,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是无法做到的,这不是由某个人和机构决定的,而是由金融的本质决定的,银行敢于刚性兑付是因为能够给予的利率很低,即便能够发生巨大的风险,银行也能够承担。
    投资充满了不确定性,你的收益率一定 是来自于另一个主体的成本,你投资某个产品带来的收益率,那么一定是来自于另一个个人或者企业支付的融资成本再加上平台的运营费用以及利润,现在中国的GDP增速都已经放缓到6%了,已经不是过去10%的经济增速了,宏观经济已经如此,你到哪里赚钱这么多的利润来?资金的收益率来自于哪里?
    支付宝的余额宝在2013年推出来的时候收益率高达7 %,而现在已经跌破了2%,这个收益率已经很低了,很多人以为余额宝会颠覆银行,其实并没有,当前的规模大概是1.2万亿,为什么没有实现颠覆银行甚至是取代银行的宏伟壮举?原因还是在于余额宝根本不是一个投资机构,而是一个“渠道”,小散的钱通过支付宝这个渠道聚拢在一起,然后批发给银行,赚取一定的手续费而已,这个根本不是得益于他的投资能力。
    对于这样一个拥有万亿规模的资产 ,谁能保证可以获得7%的固定收益率?如果真有这么厉害的话,马云不用干淘宝了,直接干这个事情就可以了。
    打破刚性兑付是必然的事情,如果不打破, 那么投资人就会将存款搬家,谁的胆子大敢于承诺给得高就给谁,那么最后的结果也必然是越是胆大的骗子越是能够吸纳更多的 资金,但是最后一定会无法维持,因为你这些钱要投资出去的,你到哪里去获取这么高的回报?是做股权投资吗?你能够比专业的私募股权机构厉害吗?还是去做货币基金?货币基金的收益率非常低,你必定是亏损的。
    你的利润来自于哪里?有些人的承诺就是为了你的本金 ,根据就没有想过未来的事情。这个就好比男女谈恋爱一样,那些敢于承诺的人虽然可能更得女生的欢心,但是不靠谱的可能性更大;真正真心想和你共度一身的男人承诺是很谨慎的,他更看重的实现与否。承诺这种事情就是一张嘴的事情,让后就上了,对投资来说也是如此,承诺给你高回报,先把你的本金骗到手再说,压根就没有想过未来还本的事情。
   投资人是需要教育的,不被市场教育一下产生损失总认为你的劝解是挡着他发财呢,打破刚性兑付的意义也在于此,让投资人多个心眼。另外一个意思也是说,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张大眼睛,亏损了也别怨政府,都是成年人了,警示的话都说了一箩筐了。

打破“刚性兑付”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

4. 如何打破刚性兑付

深受海内外关注的中诚信托30亿元矿产信托产品兑付危机,也化险为夷。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信托业最严重的一次单项兑付危机。虽然初步结局有惊无险,整个事件的警示意义却十分显著,表明影子银行刚性兑付蕴藏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危机正在逼近。
  中诚信托在三年前发出的诚至金开1号信托产品,存续三年,筹资30.3亿元,预期收益率10%,至今年2月1日存续期满。中介机构也收取了较高的中介费用。不过,此项目的收益基础,以信托发行时的高煤价保持不变为前提,而近年来煤价出现了周期性下滑。项目融资方山西振富集团,更在早年卷入非法集资,去年即陷入系列债务纠纷,实际控制人王彦平去年5月已因此被捕,案件涉资利滚利之后已高达70亿元。
  此外,当初这一项目最令人看好之处,就是振富集团据称有可能通过关系,搞定吕梁地区的白家峁煤矿。这个优质焦煤矿山,当年估值在70亿元,如今仍值30亿元。不过,直到去年底,此事仍只是振富集团一厢情愿,并未获得山西省政府同意。早年曾发生过血案的白家峁煤矿利益纠葛十分复杂,矿权至今属于村办集体企业(参见本刊第4期封面报道《非刚性兑付》)。
  有此背景,则振富集团矿业危机爆发实属必然。依法办事,让市场做决定,发行人、委托人和投资人理应承担投资失误的严重后果,发行人和委托人的责任尤其重大。不过,就在最后一刻,此信托项目再次以刚性兑付承诺而告“解决”,中诚信托与投资者达成协议,承诺如期兑付所有本金和大部分利息。
  至于其解决方式,又是“以时间换空间”——该项目的发起人中国工商银行和委托人中诚信托寻找第三方接盘,把信托资产卖给资产管理公司等国企。这种做法,与2013年以来十多起规模相对较小的信托兑付危机的解决方案无异,正是多年来“政府背书+风险后移”传统思路的继续。
  近期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屡次强调打破刚性兑付、理顺风险定价机制,有意强化“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市场化意识。市场舆论对此也相当认同。故中诚信托风波发生后,业内也曾预计,此事可能成为首次允许自然违约的断腕之举。但是,真实的考验来临之时,监管者徘徊于监管责任和“社会稳定”等诸多选项,仍未能破釜沉舟;涉事其中的工行、中诚信托和地方政府,更无意坦然面对风险、承担后果。主事各方联手,再次制造了皆大欢喜的假象,融资企业的真实风险水平仍无从测知,投资者获得了本无可能收获的几乎全部预期收益,道德风险重新蔓延开来。
  “大而不能倒,小也不能倒”的结局反复出现,虽有其必然性,也不能不使人深以为忧。对此次中诚信托风波,相关方均应反思教训、严肃问责、一查到底。在金融机构一方,中诚信托和工商银行均为业内翘楚。但是,在这一矿产信托的履职管理环节中,两机构虽然收取了高额中介费,却在尽职调查、风险审查、投后管理、信息披露等诸多环节均有明显失职。其中,中诚信托作为委托人的责任是显而易见的。但以银信合作每由强势银行主导的惯例,工行虽仅以项目发起人、代销行和资金托管行身份出现,仍无法撇清自身重大责任。
  此次风波阶段性平息,金融和制度成本都极为高昂。特别是地方政府涉身其中,承诺将把白家峁煤矿批给相关项目,为项目延续、第三者接盘提供了关键条件,有形之手的作用何其显著。显然,在涉及房地产、矿产等事项的金融风险事件中,由于交易不透明、有法不循相当普遍,地方政府的权力操作空间很大。地方领导人对于“地方金融信用”的考量,地方政府与国有银行的明暗交易,在金融博弈中均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监管部门如有意直面局部风险,打破刚性兑付僵局,让市场实现风险定价,则应以切实措施切断地方政府不当干预的链条。
  近年来,中国以银行理财和信托理财为主的影子银行不断扩张,有海外机构估测其总规模约为40万亿元。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2014年金融违约事件将不可避免。金融系统的存量风险如何化解,成为摆在监管者和利益相关方面前的紧迫任务。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究竟坏账几何,单个项目的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如何,依然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评估,缺乏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披露。若不能打破刚性兑付,有效切割个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相关各方绑架政府,继续抱薪救火,则等于所有的影子银行都以政府和国有大银行持续背书,风险将越来越大。
  解决这些严峻问题需要专业素养,更需要责任担当。国办2013年底的“107号文”试图解决影子银行的问题,但对于存量风险化解,仍需更明确的方案。中央政府应该提出主动防范金融风险的原则和系统办法,对监管部门加强问责与赋权,才能防止蚁穴继起,危及千里之堤。这既是金融治理的当务之急,也关乎金融改革的长久之计。

5. 银行打破刚性兑付是什么意思

打破刚性兑付是针对金融机构的刚性兑付来说的,金融公司不再以刚性兑付作为对外宣传,招揽投资者投资。此外,为了确保金融投资平台真正做到对投资者负责,国家还要求投资平台赔付要多元化,一旦出现巨额赔付问题,运营平台可通过拍卖公司现有资产、申请保险补偿等手段,最终将处置所得资金按持有比例归还给投资者。拓展资料: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语Banca,意思是板凳,早期的银行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使用。英语转化为bank,意思为存放钱的柜子,早期的银行家被称为"坐长板凳的人"。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第二阶段:增加了货币保管和收付业务即由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第三阶段: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贷等业务,这时货币兑换业 便发展为银行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兑换业是银行业形成的基础。货币兑换业起初只经营铸币兑换业务,以后又代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等。这样,兑换商人手中就逐渐聚集起大量货币资金。当货币兑换商从事放款业务,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银行业。最早的银行业发源于西欧古代社会的货币兑换业。最初货币兑换商只是为商人兑换货币,后来发展到为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办理结算和汇款,但不支付利息,而且收取保管费和手续费。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货币兑换商的业务进一步发展,他们手中聚集了大量资金。货币兑换商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利用手中聚集的货币发放贷款以取得利息时,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银行了。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寺庙、公元前500年的希腊寺庙,都已经有了经营保管金银、收付利息、发放贷款的机构。近代银行产生于中世纪的意大利,由于威尼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当时的贸易中心。1580年,威尼斯银行成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随后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以及德国、荷兰的一些城市也先后成立了银行。在我国,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到清代又出现了票号。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于1897年5月27日,最早的国家银行是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

银行打破刚性兑付是什么意思

6. 什么是刚性兑付?刚性兑付的由来


7. 什么是刚性兑付

所谓“刚性兑付”,就是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
事实上,我国并没有哪项法律条文规定信托公司进行刚性兑付,这只是信托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什么是刚性兑付

8. 什么是刚性兑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