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京东联合投资唯品会8.6亿,是在联手对抗阿里吗

2024-05-06 12:17

1. 腾讯京东联合投资唯品会8.6亿,是在联手对抗阿里吗

腾讯京东联合投资唯品会8.6亿,个人觉得是在联手对抗阿里。因为腾讯的微信支付跟阿里的支付宝业务是对手关系。京东一直以来都是阿里的对手。腾讯和京东跟阿里都是竞争对手关系。这次两家巨头联合,一起注资唯品会,很明显的目的就是在联手对抗阿里。


阿里巴巴是很巨头电商,已经涉及了很多业务,这些业务也有在扩大的趋势。树大就招风,阿里这棵这么大的树,也招了很多风。其他的电商平台视乎有点不服气,竟然自己一个人比不过,那就强强联合,联合在一起,说不定就可以挫挫阿里的锐气。



腾讯京东联合投资唯品会,这3家大电商平台联合起来了,这就难保不会撼动阿里在电商中的地位了。所以,我觉得腾讯京东的这些行为是在联手对抗阿里。

腾讯京东联合投资唯品会8.6亿,是在联手对抗阿里吗

2. 腾讯京东联合投资唯品会8.6亿,是在联手对抗阿里吗?

 其实京东一直在和各方面的公司在联系,而且在发展自己的业务,正是在这些业务当中,他们组成了自己的联盟,最近又和腾讯联系上了,其实他们是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的,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联系在一起了。




如果从一个战略目标上看的话,可以说已经把阿里作为了一个假想敌,只有这样,公司企业才能够全力的向前发展,而且才有动力。






 其实京东已经联手了很多集团公司,比如说腾讯百度,美团已经非常的多了。




 这一次的联合只是为了将来更方便的联手,而且互联网加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思想,他们只有联合起来共同抱团才能够取暖。

3. 腾讯京东联手入股唯品会如何演绎电商江湖?

12月18日,唯品会宣布获得腾讯(700.HK)与京东(JD.US)总计约8.63亿美元股权投资,二者合计占股10%。腾讯与京东入股唯品会的诉求是什么?此次合作对于三家企业分别有何重大意义?电商格局是否会因此发生较大的变化?央广《王冠红人馆》为您深度解析风起云涌的电商平台之战。

左起:唯品会创始人兼总裁洪晓波、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京东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唯品会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沈亚、腾讯总裁刘炽平。(来源:刘强东在交易完成后发在今日头条个人号上的图)
一、聚焦--腾讯京东"牵手"唯品会,联合对抗电商巨头阿里
唯品会12月18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与腾讯,京东集团签署联合投资协议,腾讯和京东将以现金形式向唯品会投资总计约8.63亿美元。其中,腾讯斥资6.04亿美元,京东斥资2.59亿美元。购买价格为每股A类普通股65.4美元,相当于每份唯品会美国存托股份(ADS)13.08美元。该价格相当于在上个交易日(2017年12月15日)唯品会ADS的收盘价的基础上溢价55.0%。交易完成后,腾讯和京东将分别持有唯品会7%和5.5%的股份(京东此前持有2.5%的唯品会股份)。

而新增发的股份锁定期2年。在锁定期内,腾讯将拥有1席唯品会董事会席位,京东将获得唯品会董事会观察员身份;锁定期结束后,若腾讯拥有唯品会12%的股份(股份比例可另行约定),京东拥有唯品会8%的股份(股份比例可另行约定),即可继续保有其董事会和观察员的任命权。
此外,根据协议,腾讯将在其微信钱包界面给予唯品会入口。京东也将会在其手机APP主界面和微信购物一级入口的主界面接入唯品会,帮助唯品会在京东渠道上达成一定的交易额目标。
本次交易宣布后,刘强东在今日头条个人号发出一张三方高管举杯庆祝的照片称,"面对行业垄断和二选一等不正当竞争,我们在一起!"
二、解析--电商平台之战风起云涌,联盟诉求各异引关注
腾讯、京东、唯品会、阿里的崛起之路
腾讯: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由马化腾、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曾李青五位创始人共同创立。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腾讯多元化的服务包括:社交和通信服务QQ及微信/WeChat、社交网络平台QQ空间、腾讯游戏旗下QQ游戏平台、门户网站腾讯网、腾讯新闻客户端和网络视频服务腾讯视频等。
京东:中国自营式电商企业代表,创始人刘强东担任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2013年正式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2014年5月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2015年7月,京东凭借高成长性入选纳斯达克100指数和纳斯达克100平均加权指数。2017年4月25日,京东集团宣布正式组建京东物流子集团。2017年8月3日,2017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发布,京东排名第四位。

京东赴美上市
旗下设有京东商城、京东金融、拍拍网、京东智能、O2O及海外事业部等。
唯品会:成立于2008年8月,总部设在广州,旗下网站于同年12月8日上线。唯品会在中国开创了"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障"的创新电商模式,并持续深化为"精选品牌+深度折扣+限时抢购"的正品特卖模式,这一模式被形象地誉为"线上奥特莱斯"。在美国权威财经杂志《财富》发布的2017中国500强榜单中,唯品会位列第115名,并位列B2C电商第三。而在《财富》杂志同期发布的 "2017年中国500强净资产收益率最高40家公司"榜单中,唯品会凭借35.53%的资产收益率位列第三名,稳居互联网行业第一。
唯品会主营业务为互联网在线销售品牌折扣商品,涵盖名品服饰鞋包、美妆、母婴、居家等各大品类。

阿里巴巴:中国最大的网络公司和世界第二大网络公司,是由马云在1999年一手创立企业对企业的网上贸易市场平台。2003年5月,马云投资一亿元人民币建立个人网上贸易市场平台--淘宝网。2004年10月,阿里巴巴投资成立支付宝公司,面向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推出基于中介的安全交易服务。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BABA"。2017年11月11日全天,2017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GMV)达到1682亿元人民币,移动端成交占比90%,1682亿元的交易额。
阿里巴巴的业务板块包括:电子商务服务、蚂蚁金融服务、菜鸟物流服务、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广告服务、跨境贸易服务、前六个电子商务服务以外的互联网服务。

三家联盟,各取所需
作为我国知名的企业,腾讯、京东、唯品会三家联盟,立即引起社会热议。当然,此次联盟也契合了各自的诉求,对各自现存的短板起到一定弥补作用。
腾讯:扩大电商领域布局、加速社交流量变现。作为拥有亿级海量用户以及多元化服务的互联网企业,腾讯近年来在不断扩大"版图",美团点评、58同城、京东都有腾讯的股份。就在2017年12月18日,腾讯又注资永辉超市。但总体来看,腾讯在电商领域还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而此次入股唯品会,则有利于腾讯扩大在电商领域的布局,加速社交流量变现,增加与阿里对抗的资本。
京东:扩大消费市场、丰富商品品类。作为中国最大的自营电商平台,京东在家电、数码等产品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且还拥有目前覆盖最全面的物流仓配体系。然而受商品品类不多且女性用户较少等因素的影响,京东在服装、美妆等市场却一直"成绩"平平。而根据唯品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唯品会的用户群体中,超过80%是女性用户。同时唯品会的商品品类也相对较多。所以此次联手唯品会,京东可以快速扩大女性消费市场,丰富商品品类,在服装、美妆等市场有所起色。

正如《华尔街见闻》12月19日在《拿下唯品会、永辉,腾讯"反阿里舰队"成型》的报道中所说,相比腾讯,唯品会对京东来说意义更大。入股唯品会,相当于持股一个拥有3亿用户、女性占比超80%、服饰穿戴和美妆为强势品类的电商平台。而女性、服饰、美妆,几乎全是京东现在花大力气主攻的领域。
唯品会:弥补流量劣势、有重大利好。作为中国最大的折扣电商,唯品会在3-6线城市尤其女性用户中具有好的口碑,在服饰、鞋包、化妆品品类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同时,由于是自营,唯品会在仓储效率、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且消费者退换货也较为便利。然而,唯品会在流量方面存在劣势,客户获取成本的提高使得整体营收的高速增长降至30%以上,导致估值中枢持续下移。此次与腾讯、京东的联盟,唯品会可以弥补流量劣势,得到前两者在流量方面的支持(腾讯将在微信平台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包括提供微信钱包入口等;京东将在京东APP首页和微信朋友圈京东入口首页提供入口),同时还可以利用京东扩大女男性消费市场。

此外,腾讯、京东的入股对于唯品会的股价是一个重大的利好。今年唯品会上半年股价并不是很高,一度徘徊在8美元-9美元的低价位,即便到12月15号收盘之时,其股价还是8.44美元。然而交易公布以后,美国当地时间12月18日盘前(截至4时30分),唯品会股价暴涨36.85%至11.55美元。而28日,唯品会的市值更是达到70.72亿美元,相较今年早期50亿美元左右相比,增长幅度非常大。

28日,唯品会的市值70.72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随着此次唯品会发行了10%的新股,沈亚持股降至12.81%,洪晓波持股6.9%。腾讯持股7%,京东持股5.5%,但据唯品会表示,按照唯品会的AB股规则,沈亚所持股票属于B类普通股,其1股拥有10票的投票权,而除沈亚之外的其他股东所持股票属于A类普通股,其1股只有1票的投票权。所以,这次交易后沈亚不仅仍是唯品会第一大股东,并且仍然持有近60%的投票权,唯品会仍是一家沈亚可以完全掌控的公司。


由此看来,虽然现在腾讯、京东、唯品会三家看似是一致的联盟,共同对抗阿里,但是各家的利益诉求是不一样的,所以能否在诉求各异的情况下实现对阿里形成合击的目标,仍有待观察。
三、前瞻--联吴抗曹,鹿死谁手未可知
腾讯、京东、唯品会三者联合,对于阿里能否造成实质性的冲击,目前仍难预测。
尽管阿里电商的份额占到将近六成江山,但阿里在淘宝上做社交没做起来,职能太过单一。而且正如电商观察员鲁振旺分析所说:"腾讯与阿里的生态竞争中,谁在支付流量上领先,谁就掌握了主动权。目前腾讯的生态版图上,已经囊括京东、58同城、美团、搜狗、阅文集团、永辉超市、唯品会,这些都是腾讯"狙击"阿里的筹码。"这一切无疑为阿里带来了一定危机感。 
然而,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7上半年中国B2C网络零售市场占比份额排名前三位分别是天猫(50.2%)、京东(24.5%)、唯品会(6.5%)。

显然,从市场份额数据来看,阿里的领先优势依然明显。尽管现在位居第二的京东与位居第三的唯品会结成同盟,但在整个数量级和市场占比上看,阿里地位仍是难以撼动的。
由此看来,这次三家联合对抗阿里,鹿死谁手仍然未可知,有待时间的检验。
四、总结
腾讯、京东、唯品会三家联合,共同对抗阿里。在令人讶然的同时,也引起大家对于电商格局的关注。一方面,在激烈的电商竞争中,唯有扩大优势、弥补劣势,积极寻求突围路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各大电商也必然在时刻考虑消费者的诉求,不断为其带来更高的价值和更好的体验。而传统线下销售业态又该如何努力撵上时代的脚步?我们会持续关注。 

腾讯京东联手入股唯品会如何演绎电商江湖?

4. 京东和腾讯此次投资唯品会是看上了唯品会的什么

今天的娱乐头条虽然还是被乐视给占领了,但是唯品会和京东的联合声明还是在金融圈,引起了蛮大的风波的。下面就来看图片吧!
虽然这个图片中,没有说明这是在针对哪个企业,但是明眼人应该知道说的是谁吧!是的,就是那个电商没错。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充满了独家协议,之前小编在某团工作时,基本上小编去商户那合谈合作时,基本随身都会携带着独家协议。所以这种事情,在小编看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所以京东和唯品会因为这个事情,发声明,对于某商来讲最多也只是一个震慑作用罢了。
好了,今天就先和大家分享到这吧!最后送上强东爸爸和马云爸爸的图片供各位读者膜拜一下。今天小编还发现一个新鲜事。
大家还能看出这个是ofo小黄车吗?小编当时就被惊呆了,我真的不知道小黄车既然被这样的人站为私有,而且刷上了漆。国民的素质真的是无语,好吧,我也不想吐槽了。最后,希望真的有人去善待这些单车。最后希望乐视可以度过难关,希望贾跃亭可以渡劫,希望易到尽快恢复运力。最后,希望世界一切都好!

5. 京东和腾讯此次投资唯品会是看上了唯品会的什么?

7月12日,京东和唯品会联合发表声明,不点名谴责某电商平台利用垄断地位强迫商家二选一、签署独家协议和团队,严重侵害了商家和消费者的权益,同时承诺自身绝不会采用此等方式搞破坏,呼吁国家和行业主管机构出面惩戒恶行。
该声明发出的当天,阿里也立刻作出回应,表示是品牌商家选择天猫,天猫没有强迫它们,因为商家认可天猫才是它们最大的平台。
京东天猫
其实往年每逢重大电商界,都会有电商之间的战争波及到商家的新闻。
可是今年猫狗之战升级了。如果说以前的斗争是小打小闹,互相搞点小动作,捍卫自己的主场,今年战斗则是扩大到了“砸场子”的级别。
“618”一向是京东的主场,因为“618”源自京东的店庆,京东为庆祝特地筹划了一个服饰专场作为吸引消费者的促销手段。阿里过往也基本不重视,因此以为稳操胜券的京东还大张旗鼓的宣传做预热。
京东618天猫618
可是天猫却不动声色的在“618”开幕前几天宣布要大搞一场,并对已决定参加京东专场的商家要“幸福二选一”。因此很多商家不敢得罪天猫纷纷临阵倒戈。为此京东也是措手不及,伤透脑筋,经过多次与商家沟通和求情才让活动顺利进行。
经记者证实,天猫曾要求众多服饰类商家签署“独家合作”协议,商家不签则会被天猫制裁,签了又会失去一部分市场。在重压之下只好选择伤害较轻的,因此众多商家和京东say byebye,“心甘情愿”与天猫相爱了。
但就本质来看,618争夺战背后其实是阿里与京东对品牌商的争夺,以及如何与品牌商相处的较量。
京东最近越来越频繁的动作,都让阿里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家独大的电商平台。尽管阿里仍然占着大量的市场份额,但是京东通过与其他公司的合作,自主研发,以及创新的经营模式逐渐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从资本市场来看,京东的股价自2017年伊始也是一直攀升。
图片来源:e投睿eToro,数据截止于2017年7月18日
两年前,京东和阿里巴巴都纷纷瞄准了新型零售市场,开始实行线下线上共同运作,分别与永辉超市和苏宁云商合作。而两年过去,苏宁云商的股价与两年前比下跌17%;永辉超市的股价与两年前相比则上涨43%。虽然在零售方面,阿里和苏宁主打的电器零售没能打败京东和永辉,但是苏宁云商也是靠着各种融资和资产变现维持盈利,对阿里的股价并不会造成任何影响,阿里仍然屹立在151.83的高位。
图片来源:e投睿eToro,数据截止于2017年7月18日
而京东和永辉主打生鲜,虽然毛利小但是属于生活必需品,人们购买的频次高,也因此更能达到零售的最终目标,与京东的高流量结合,互利互惠。这更加证明京东在快消品和生鲜领域发力,增加用户粘性和女性消费者的策略已起到显著效果,而这无异是在动摇以女性用户为核心的阿里的根基。
正是这样,才让阿里忍不住主动出击对京东进行围堵,对品牌商更加严格控制,制约京东的货源,让京东无货可卖。
马云爸爸一直高喊其伟大的商业情怀,但在互联网世界,越来越多的巨头,无论其口头多么无私,似乎都在或多或少地借助互联网赢家通吃的杀手锏,将其嘴上追求的那个更紧密相连和相互依赖的世界,变成自己的“企业殖民地”。
与其靠着霸主之位抢占市场,阿里倒不如和京东共同经营共生共融的生态圈,或许能够互相制衡,互相盈利,互相进步。
而一个企业最终做大做好,都要把企业发展根本立足于人文关怀。发展互联网不是为了发展企业,也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发展一个更好更便利的社会,造福人类。
想要了解更多资讯,请登录全球领先的社交网络e投睿eToro,可交易欧美股票、加密数字货币等金融产品!
免责声明:请注意,由于市场波动,部分价格可能已经出现变化而不适用于上述情形。过往的表现无法判断未来的结果。本文并非是一篇投资建议。所有交易包含风险,请仅投资您能够承担亏损的资本。

京东和腾讯此次投资唯品会是看上了唯品会的什么?

6. 获腾讯京东入股后唯品会大涨39% 唯品会为什么拒绝马云?

唯品会没有去选择阿里很有头脑。因为唯品会的优势便在于服饰鞋包这一类领域,而阿里的优势也是在这一领域,换言之,如果唯品会选择阿里的话,或许也能够得到提升,但是阿里绝对不会很重视唯品会。
但是京东则不一样,众所周知京东是3C起家的电商品台,对于服饰鞋包这一板块可以说是稍逊一筹,所以相比于阿里,京东可能会更重视唯品会。因为唯品会在闪购电商和服饰品类的优势,以及3亿用户中80%以上为女性恰好是京东所需要的。
所以加强京东服务女性消费者的能力,延展京东在服饰品类电商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与京东男性为主的用户结构形成互补,双方在品牌联盟、流量联盟层面互为支持,这应该是刘强东最希望看到的合作效果。
况且不单单是京东入股了唯品会,是腾讯和京东联手入股了唯品会。
而这样我相信唯品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会获得很大的流量,而毕竟有着腾讯的加持。更重要的是京东的优势物流在一定程度上说不定也能够帮助唯品会,从而提升唯品会在用户体验度方向上的提高。说是一举三得也不为过。
据已知的公开信息,唯品会主要获得两大权益:
腾讯微信钱包入口还有京东也会在其手机app主页面和微信购物一级入口的主界面接入唯品会,帮助唯品会在京东渠道上达成一定的交易额目标。

7. 继京东唯品会之后,阿里也布局自营了,但有一点却大为不同

谁也没有想到,阿里如今竟然开始青睐重资产重运营的自营模式,不断发力拥抱自营。
  
 2022没开始多久,阿里的B2C零售事业群就围绕大品牌开设天猫自营旗舰店,手机天猫APP也改版更名为“猫享”后正式上线。据悉,改版之后的天猫官方旗舰店的货品所属权仍属于品牌,品牌直接发货给消费者,而猫享自营旗舰店的货品则属于阿里平台,由阿里平台直接发货给消费者。此外,天猫App还上新了“猫享”国内国际自营业务,以顺丰或丹鸟进行发货。
     
 阿里突然做出的改变,无论从哪里看,都看起来太像京东、唯品会了。这不禁让人发出疑问,阿里是要走京东唯品会的老路吗?
  
 答案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阿里之所以要撸起袖子亲自下场卖货,是因为随着电商行业的不断成熟与向前发展,平台必然会深度介入商品流通链条。同时,在高质量发展之下,纯平台型模式也会面临弱化。此外,从服务体验提升来看,自营是绕不过的一环。自营可控,并且在供应链、物流拥有优势的话,能够不断增加用户粘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阿里已经亲自下场开始自营,但是背后的逻辑与京东、唯品会等自营平台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从阿里目前的动作来看,更多是从品牌的丰富度来发展自营电商,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
     
 而京东,则是从品牌效率上发展自营电商。京东的品牌效率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供应链效率。据京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京东自营商品超900万SKU,但从商品的入库到清空,周期只需要短短的31天。这是什么概念?比Costco还要快。另一个则是物流效率。依靠“仓储+物流”这个自建供应链,京东物流速度的计量单位从过去的天变成了小时,用户下单后,即可匹配最近的配送中心,最快几个小时就能送达到消费者手中。
     
 唯品会,则是一直坚持从品牌价格折扣和优质服务等着力点上发展自营电商,从成立至今天都不忘初心,始终未变。为了带给消费者大牌的品质,特卖的价格。多年来唯品会一方面坚持只与品牌方或者一级经销商进行合作,从源头上保障了商品的品质和价格。
  
 另一方面,唯品会还组建了一个人数达2000人的神秘“买手”团队,他们在世界各地搜罗最新的商品,通过直接与品牌方进行议价,从供应链上解决价格贵的问题。同时,在售后服务上,唯品会也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玩法。为了避免消费者来回退换货的麻烦,平台专门与顺丰进行合作,搞起了上门换货。一旦有消费者需要换货,快递小哥第二天就会拿着正确尺码的商品上门,省去了中间的时间。

继京东唯品会之后,阿里也布局自营了,但有一点却大为不同

8. 唯品会,模仿京东,却无法成为京东

   
   屡次跟风,但又屡次错失风口,这样的故事或许还会继续在唯品会身上发生。
     
   作者:李可乐
   微信公众号:略大参考
     
     1  
     
   10月20日,唯品会任命崔大伟为新任CFO,以顶替即将在11月离职的杨东皓。
     
   这起看似简单的人事调整很可能关系到两家公司的上市之旅。
     
   杨东皓于2011年加盟唯品会,一年后就推动这家特卖电商登陆纽交所。那时的美国资本市场对中概股并不友好。由于业绩造假等原因,东方纸业、分众传媒等中国企业先后遭遇第三方机构的质疑和做空。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停牌或退市的中概股高达46家。 
     
   这极大影响了中概股在美国资本市场的估值,迅雷、盛大文学等公司先后暂停了赴美上市的计划。
     
   不过,当时的唯品会却选择了坚持。2012年3月,他们以6.5美元/股,约3亿美元总市值登陆纽交所。在CEO沈亚、CFO杨东皓等高层眼里,这个价格实在太低了,他们知道自己的公司即将盈利。但如果此时选择终止的话,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再次上市的机会。
     
   杨东皓这次赌赢了。唯品会自2012年4季度起开始盈利,成为行业里少数能够盈利的电商企业,并逐渐受到市场认可,市值在随后几年翻倍,2015年达到150亿美元的峰值,变身为华尔街名副其实的妖股。
     
   从“流血上市”到绝地反击,唯品会的上市神话不仅成就了一大批投资人,也奠定了杨东皓的行业地位。
     
        
   据传杨东皓离开唯品会后将加盟完美日记,负责这家美妆企业年底在美国的IPO。
     
   如若传闻属实,那么杨东皓可就称得上“救火队长”。和9年前一样,中概股正经历着信任危机。瑞幸咖啡、爱奇艺、好未来等公司在今年先后遭遇做空机构的狙击。完美日记在此时选择杨东皓,绝对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回过头来看杨东皓的接替者崔大伟,他同样擅长操盘IPO。作为前华米CFO,崔大伟曾经在2018年带领华米完成赴美上市。
     
   唯品会在今年8月曾经传出过赴港二次上市的消息,几乎在同一时间,官方公布杨东皓即将离职。结合这次的人事变动来看,唯品会赴港上市的计划本来很可能受到杨东皓的离职而暂缓,但随着新任CFO的到来,他们登陆港股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2  
     
    从阿里巴巴到京东和网易,在美国的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是一个愈发明显的趋势。 唯品会选择跟风并不奇怪。实际上,在过去12年,“跟风”深深影响了这家电商平台的发展轨迹。这其中,品类扩张和自建物流更是重中之重。
     
   2018年,唯品会率先在国内开创了“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险”的特卖电商摸索,品类主要集中在服饰、鞋包等。
     
   和当时的京东、当当等B2C电商一样,在原本的细分领域实现垄断后,唯品会开始寻求品类扩张。
     
   2013年12月,唯品会进行改版升级,线上美妆、亲子乐园以及居家生活等几个频道,切入了母婴、化妆品、家电、家居等领域。
     
   更多的商品品类可以满足消费者一站式的购物需求,增加用户黏性,但不同品类对供应链、运营能力的要求不同,这无疑加大了管理难度大,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直到今天来看,B2C自营电商的全品类扩张之路都鲜有一帆风顺的案例。京东在服饰领域的扩张遭遇到天猫“二选一”的挑战;当当的全品类扩展也因为难以承受亏损的压力,最终半途而废。
     
   唯品会同样如此。财报显示,自2014年以来,唯品会的商品品类结构变化并不大。服饰+鞋包业务对产品收入的贡献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占比基本保持在50%左右。
     
   代表数码、家电、快消品等的“其他商品”一度在2015年贡献了11.9%的产品收入,但此后迅速下滑。2019年更是跌至6.4%。
     
        
   利润率下滑或许是唯品会高层在品类扩张道路上犹豫不决的重要原因。当电商平台以自营方式进行新品扩张时,采购成本、营销成本、初期运营成本都会高出不少,往往要数年后才能逐步实现盈利。
     
   唯品会在品类扩张时期,利润率同样受到负面影响。2014年起,唯品会毛利率逐年下降,从24.9%下滑至2018年的20.2%;净利润也从3.6%跌至2.5%。
     
        
   难以忍受业绩下滑之苦的唯品会终于在2018年4季度宣布重回特卖行业,并将部分利润率不高的品类从自营转为平台模式。利润率随之在2019年出现反弹,毛利率提升至22.2%,净利率达到4.3%。已经跌跌不休多年的股价也开始回暖,从2018年底的5美元左右升至20美元上下,颇有妖股再现的风范。
     
    收缩的不仅仅是商品品类,唯品会在去年关闭了自营的品骏快递,转而选择和顺丰合作。 这导致履约费率下滑,是利润率反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品骏物流成立于2013年,同样是唯品会“跟风”的产物。
     
   2007年,京东开始自建物流,凭借优秀的配送能力,不仅在淘宝一家独大的电商市场分得一杯羹,更是在用户心中塑造了“送货快”的品牌形象。
     
   唯品会上市后不久,同样开始自建物流体系。但他们比京东晚了5年,早已过了行业爆发阶段。京东布局物流之时,互联网人口红利充足,虽然一直亏损,但营收、用户和交易额的大幅增长,让人憧憬京东的未来。
     
   唯品会则是在行业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开始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加上同期品类扩张进展不利,用户和交易额增幅均有限,成本增速快于收入成长,导致利润被侵蚀。所以唯品会的自建物流面临着比京东更大的压力。
     
   随着唯品会将重心重新调整至特卖领域,作为非核心资产的物流业务被放弃,并不让人意外。
     
   唯品会从去年6月开始,将40%的订单外派给韵达,随后在11月宣布终止品骏快递业务,并委托顺丰提供配送服务。从财报来看,唯品会的履约费用占总营收的比例从往年的9%左右,下降至去年的7.9%。今年前两个季度进一步跌至7.4%和7.0%。
     
        
   从品类扩张到重回特卖,从自建物流到彻底放弃,唯品会近年来几乎全盘否定过去数年的战略方向。他们不仅被淘宝、京东等进一步拉开距离,也被拼多多这样的后期之秀追上。曾经的第三大电商平台怎么就没落了呢?我们需要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3  
     
   在唯品会众多“跟风”行动中,对京东的模仿是最多的。除了前面谈到的品类扩张和自建物流外,他们还同样布局了金融业务。
     
   2013年,唯品会成立金融部门,随后上线了针对B端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唯易贷”和C端消费金融产品“唯品花”。2016年,他们又全资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浙江贝付,获得支付牌照。
     
   2017年5月,唯品会宣布分拆互联网金融业务和重组物流业务,并发布了“电商+金融+物流”的三驾马车”战略。
     
   而就在2016年,京东刚刚宣布分拆金融业务,并将京东物流以品牌化运营的方式全面对 社会 开放。换句话说,唯品会基本就是京东的“小跟班”,照着京东规划自己的未来。 京东和唯品会同为B2C自营电商,模仿同行中做的最好的玩家当然没有问题,但唯品会又注定不可能成为第二个京东。 
     
   让我看下2017年第2季度(即唯品会宣布三驾马车战略之时)的B2C电商行业格局。当时天猫、京东分别占据51.3%和32.9%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80%以上。这意味着就算唯品会把剩下的市场全部吃下来,他们也达不到京东的体量。
     
        
   实际上,唯品会并不是一直在做模仿别人的事情,他们甚至曾经是巨头效仿的对象。当这家公司早年凭借特卖模式从行业中崛起之时,淘宝、京东纷纷跟进,上线“闪购”、“秒杀”等频道。但随后唯品会突然丧失了创新能力,在对京东进行拙劣的模仿数年后,他们又几乎全盘否定了自己过去的发展方向。
     
    今天的唯品会依然面临着是否“跟风”、如何“跟风”的问题。 
     
   直播带货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向消费者提供极致的低价,这一模式和特卖过于接近。直播带货会否冲击特卖电商?关于这个问题行业内有不同观点。
     
   在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看来,只要是卖货就会涉及库存销售,最终的影响大小就看这种销售形式的效率和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规模。相较于传统的线上零售,直播电商在成本和效率方面更具优势。所以,未来会有更多商家选择直播的方式处理尾货,从而对现有的特卖电商构成挑战。
     
   鲸商主笔范向东则认为,高效处理尾货和过季库存是唯品会的优势,品牌将货品放到唯品会销售,基本意味着这些货品已经在天猫或线下渠道销售,经过了消费者筛选后的平、滞销款,成为爆款的可能性并不大,未必适合直播电商的注重转化的选款逻辑。
     
   按理说,即便直播目前还不是品牌商处理尾货的主要渠道,但作为防御举措,唯品会也早应该切入这一赛道,但或许是曾经因为“追风”而摔地太痛,他们的直播试水在今年“618”期间才姗姗来迟。
     
   屡次跟风,但又屡次错失风口,这样的故事或许还会继续在唯品会身上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