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对我国能源贸易的影响??

2024-05-13 20:37

1. 低碳经济对我国能源贸易的影响??

中国的能源需求问题首先是相对于储量和人口而言的。中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低。尽管30年前,总的中国人口已近10亿(1978年底总人口9.6亿),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能源、资源储备可以说相对充足。因此,过去我们总说“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然而,十几亿规模的人口一旦开始增加能源消费,资源稀缺性逐渐显现。按人均拥有指标来衡量,中国是一个能源、资源储备较低的国家。2007年人均能源可采储量国际比较中,中国的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可采储量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的能源需求问题也是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的。简言之,相对于中国需求,国际市场太小。通过主要国家一次能源需求比较看,中国能源需求上涨快,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很低,印度则是非常低。从现在起到2030年,中国能源需求增长将近一倍,印度的能源需求增长三倍以上。日本和美国等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熟发达国家,能源需求也将保持小幅增长。即使中国和印度的能源需求大幅增长,人均能源需求仍将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年,中国人均能源需求略高于美国的1/3,印度只有美国的1/10。
    目前,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受制三大问题,即企业参与意愿不高、运作机制不规范、标准制定困难。首先,我国中小企业众多,且大量集中于制造业,这些中小企业具有参与减排的任务,但是减排的意愿并不高。其次,在运作机制上,与其他商品市场不同的是,政府在碳交易市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有碳交易总量的核定都属政府职能,而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的需求效率是最高的。最后,标准制定不仅要求国家确定总体目标,还需要对相关技术进行核准制定,对第三方认证制度进行授权,以及建立交易制度和惩罚机制。碳排放交易体系是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碳排放交易体系就没有低碳经济,因此通过开发自愿性碳减排交易体系,逐步过渡加入到国际大的点对点的循环,最后实现促进国家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才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或可持续之路。
    中国存在走低碳发展取决于未来新一代能源技术研发状况及融资保证问题。低碳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融资保证问题如果得不到较好解决可能会阻碍低碳发展。应通过资本市场、节能信贷、风险投资等途径解决节能减排资金的来源问题。因此,必须加快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RE&EE投融资发展的体制和环境,这包括国家出台支持性和鼓励性政策、拓展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渠道等,如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专项基金、争取国际资金的支持、鼓励民间金融等。
    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解决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从中国国情角度:当今中国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经济,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2/3。这种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使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由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

低碳经济对我国能源贸易的影响??

2. 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能带来那些经济效益?

成本降低:低碳意味着低能耗,成本自然可以降低;
产品特性:如果真的是低碳产品或服务,在销售和服务方面更有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果将来低碳征税,则企业能减少税费或增加节税收益,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和品牌。

3.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对企业的影响?

首先,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财务战略体系,形成绿色财务竞争力。由于低碳经济与现行“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模式有显著区别,它首先需要企业在相关的技术领域进行投资,并可能要求企业改变现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其特征是成本不菲且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益。因此,当前很多企业还习惯把环保仅仅看做社会责任,并忽略了由于环保投资带来的未来收益,在环保意识方面表现为被动应对。但是,当低碳社会构建已成必然,环保已经上升到了企业经营甚至战略层面的问题。企业只有运用战略眼光进行财务管理,才能在此次经济转型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并获取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需要将促进低碳产品的消费和低碳社会的构建纳入企业使命、同时将现行以利润最大化为主导的财务目标修正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绿色财务管理目标,并通过企业文化和制度两条途径保证目标和使命的实现。 其次,构建体现低碳经济内涵的绿色财务管理内容体系。财务管理目标由财务管理内容来实现,后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财务活动的管理,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和营运管理、利润分配管理;二是对财务关系的管理,主要指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和财务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风险。在绿色财务管理内容体系下,企业应该围绕上述既定的绿色财务管理目标,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建立起绿色筹资、绿色投资、绿色营运、绿色分配的管理制度,做到在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当中有效控制和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企业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和总体目标。具体而言,在投资领域,企业应做好全面发展低碳经济的投资规划,包括生产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进行低碳项目投资等,并建立起低碳投资决策评价方法;在筹资领域,企业应力争获得相关的政策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支持,并且将这些资源用于低碳投资;在营运领域,企业应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实现营运过程中的低碳要求;在分配领域,企业可按低碳收益对绿色投资者进行额外分配,同时为企业的后续低碳经营提供资金保证。 最后,设计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财务管理评价体系。财务评价是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和检验财务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要手段,财务评价体系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程度。调查表明,很多企业的环保行动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相应的评价制度和奖惩措施。在这一方面,企业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企业的成功做法:进行绿色财会核算,以此来衡量低碳成本、低碳资产、低碳负债和低碳收益;编制绿色年报,以说明在低碳方面的投入和收益;设计低碳财务指标,分别衡量企业、部门、员工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GE为例,GE把各成员单位的节能减排指标进行量化,然后逐级分配到各分公司,定期进行考核并进行有效的奖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对企业的影响?

4.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对企业的影响?

首先,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财务战略体系,形成绿色财务竞争力。由于低碳经济与现行“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模式有显著区别,它首先需要企业在相关的技术领域进行投资,并可能要求企业改变现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其特征是成本不菲且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益。因此,当前很多企业还习惯把环保仅仅看做社会责任,并忽略了由于环保投资带来的未来收益,在环保意识方面表现为被动应对。但是,当低碳社会构建已成必然,环保已经上升到了企业经营甚至战略层面的问题。企业只有运用战略眼光进行财务管理,才能在此次经济转型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并获取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需要将促进低碳产品的消费和低碳社会的构建纳入企业使命、同时将现行以利润最大化为主导的财务目标修正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绿色财务管理目标,并通过企业文化和制度两条途径保证目标和使命的实现。 其次,构建体现低碳经济内涵的绿色财务管理内容体系。财务管理目标由财务管理内容来实现,后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财务活动的管理,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和营运管理、利润分配管理;二是对财务关系的管理,主要指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和财务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风险。在绿色财务管理内容体系下,企业应该围绕上述既定的绿色财务管理目标,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建立起绿色筹资、绿色投资、绿色营运、绿色分配的管理制度,做到在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当中有效控制和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企业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和总体目标。具体而言,在投资领域,企业应做好全面发展低碳经济的投资规划,包括生产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进行低碳项目投资等,并建立起低碳投资决策评价方法;在筹资领域,企业应力争获得相关的政策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支持,并且将这些资源用于低碳投资;在营运领域,企业应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实现营运过程中的低碳要求;在分配领域,企业可按低碳收益对绿色投资者进行额外分配,同时为企业的后续低碳经营提供资金保证。 最后,设计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财务管理评价体系。财务评价是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和检验财务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要手段,财务评价体系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程度。调查表明,很多企业的环保行动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相应的评价制度和奖惩措施。在这一方面,企业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企业的成功做法:进行绿色财会核算,以此来衡量低碳成本、低碳资产、低碳负债和低碳收益;编制绿色年报,以说明在低碳方面的投入和收益;设计低碳财务指标,分别衡量企业、部门、员工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GE为例,GE把各成员单位的节能减排指标进行量化,然后逐级分配到各分公司,定期进行考核并进行有效的奖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5. 低碳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当前,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国别合作与博弈的焦点。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为契机,形成新的执政理念,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便在未来的产业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方面抢占制高点。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要不要发展以提高碳生产力为标志的低碳经济,专家态度趋于一致。本文也就此谈一些粗浅认识,供大家讨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4358,21.00,0.48%)、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有些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很高,应该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研究提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图,促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通过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第四,提高认识,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

  低碳发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门或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由于气候变化涉及面广、影响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首先需要各政府部门的参与,同时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加强研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同时,应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应通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消费方式的改变和优化、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低碳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6. 低碳行为对经济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7. 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

     B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题干说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应运而生,说明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故①④符合题意,没有讲到哲学、价值观,故②③与题意无关,故答案应选B。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材料型的选择题,如果考生不理解材料,那就不知道该如何选起,所以考生一定要先弄懂材料的意思,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出对应的选项。此类题型是高考经常考查的题型。本题难度适中。    

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

8. 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 “低碳经济”、“低碳技术”、 “低碳

     C         试题分析: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符合题意,“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属于社会存在,“‘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属于社会意识。D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是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在社会意识中反映出来。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