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关系

2024-05-12 04:53

1.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关系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妈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春分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中国古老的习俗。 

谷雨 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 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中国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这个节气雨水多。 

立秋 春华秋实,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中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寒露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 太阳黄经为210 度。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大雪前后,中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云:冷在三九。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在了一个循环。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关系

2.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

二十四节气不仅农业生产起到指导作用,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悠久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3.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关系

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农业生产的某个时节,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给农业的带来了及时的农时提醒与气候。
一、二十四节气
立春-开始预备春耕
雨水-天气变暖,春回大地
惊蛰-打雷的话预示风调雨顺
春分-越冬作物,比如冬小麦开始生长,昼夜等长
清明-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谷雨-雨生百谷
立夏,作物生长繁茂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有芒作物开始播种
夏至-白昼最长,光合作用最长的时候
小暑-天气更热,雨水增加
大暑-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雨涝灾害最频繁
立秋-秋天到了
处暑-夏天过去了
白露-草木上开始有露珠,天气真正转凉
秋分-昼夜等长
寒露-比白露更冷的露水
霜降-开始下霜了,这时候柿子才好吃
立冬-冬天到了
小雪-开始下雪了,但是不大
大雪-瑞雪兆丰年
冬至-白昼最短
小寒-开始进入最冷的时候,要防止农作物冻害
大寒-天寒地冻但是开始有转暖迹象
二、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气温关系
24节气不仅与农业有关,也有的和季节,气温变化有关的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关系

4. 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有何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最基础的知识,是每个中国农民开始学习种地最先会记在脑中的知识,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的本质,就是遵循季节的变化来从事生产活动、获得生产资源的,比如春种秋收。因此能够预测气候冷暖变化,就能够保证最好地利用时间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而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遭遇危机的当下,凸显出普遍意义和共享价值。

扩展资料
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日用,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地的人们不仅身体力行地传承着内在于其中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对于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
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5. 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业有什么作用?

24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特殊创造,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天气冷暖、降水状况、物候征兆等自然现象。
几千年来,节气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有首节气歌,概括了24节气的名称和日期,便于人们记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春,是四季之首,《公羊传》:“春者何,岁之始也。”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是见,春是蠢动,是万物开始有生气的意思。立,也是建始的意思。
春风吹拂,雨水逐渐增多。“春雨贵如油”,春始风木,然生木者必水,雨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蛰居地下的蛇虫百脚。我国大部分地区正进入春耕繁忙季节。
春分,“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清明,是明洁的意思。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发,改变了不久前冬季寒冷枯草的景象,而江南各地正是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季节。
春去夏来,“夏,假也,宽解万物,健生长也”。说明气温升高,促使万物生长发育。
立夏,夏意盎然,南国已是一派初夏风光,而北方也漫天柳絮送春去,江南一带樱桃、枇杷、梅子应市,正是“立夏三朝遍地锄”。
小满,“物长至锄,皆盈满也”。麦子等结出累累丰满的果实,这时候我国北方夏热作物籽粒渐熟,南方开始了夏收夏种季。
芒种,正是种植有芒之谷的时候,麦子、油菜成熟,开始收割,接着又要忙着播种插秧,农事繁忙。
夏至,至是极的意思,是太阳光直斜到北部的终极,白昼最长,黑夜最短。这时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害滋长蔓延,需要加强田间管理,正是“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
小暑,“暑,热也”。小暑,天气虽热,却还没到极点。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炎热季节,农业正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大暑,“乃热之极也”,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热在三伏”,三伏是指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段时间。大暑正值中伏前后,这时往往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水稻、玉米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夏尽秋来,古书说:“秋,成也,万物成就也。”春天播种的作物,快要收获了。
立秋,时令进入秋季,气温开始下降,人们经过辛苦的春种夏耘,丰收在望了。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也忙于移栽和管理。
处暑,“处”字是休止的意思,这时候暑热逐渐隐退或休止,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作物开始由绿逐渐变黄。
白露,天气开始转凉,低空的水气在草地上凝结成亮晶晶的露珠。
秋分,“阴阳适中,当秋之半也”,又是昼夜相等的时候了,呈现出一片金秋景象。
寒露,露白而后寒,天气变得更凉,露水也更冷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凉爽,进行秋收秋种。
霜降,“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前后,黄河流域开始初霜,南方地区忙秋收、秋种。
冬天来了,冬是四季之末。“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时令进入冬季,天气更冷,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开始结冰,昆虫蛰伏地下。各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小雪,“气寒而将雪矣”,这时候,天空开始飘雪,树木凋零,景物萧索。
大雪,雨雪纷飞,大地银装素裹。大者盛也,到此雪更甚矣。“瑞雪兆丰年。”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数九严寒”,九九是由冬至这天起算,每“九”为9天,从“一九”到“九九”,共81天。
小寒,天气骤冷,还没冷到极点。小寒正值三九天,冷在“三九”。这时候常有低温天气出现。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冷到极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到了大寒,天气更冷,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的最冷时期。

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业有什么作用?

6. 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妈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春分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中国古老的习俗。 

谷雨 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 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中国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这个节气雨水多。 

立秋 春华秋实,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中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寒露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 太阳黄经为210 度。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大雪前后,中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云:冷在三九。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在了一个循环。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7. 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不仅农业生产起到指导作用,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悠久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8. 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二十四节气不仅农业生产起到指导作用,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悠久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